宋理宗:南宋出身最卑贱、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,却坐稳皇位四十年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36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,中国封建社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特别是在大一统时期,像秦朝、汉朝、唐朝这些朝代都是四方来朝的强盛时代。不过,宋朝却是个例外,它的情况与其他朝代不太一样。唯一不太光彩的是清朝末年,那时中国经历了不少屈辱。

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类似的时期。东汉末年,天下分裂成三个势力,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。经过几十年的动荡,西晋才重新统一全国。那次的乱局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导致的。到了宋朝,情况又不一样。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政权,但他只完成了北方的统一,南方仍然处于割据状态。

后来,中国历史进入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存在的阶段,像西夏、辽国和金朝这些国家都纷纷崛起。那时候,北宋作为中原地区的主要王朝,日子过得相当憋屈。他们不仅要在打仗时向对方进贡钱财,最后还被金朝给彻底灭掉了。

南宋后期的情况更加糟糕,就连皇位传承都陷入了困境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最终一位身份卑微、血统不纯的人却坐上了皇位,而且一当就是四十年。

【南宋的窘境和朝堂危机】

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两宋时代是个备受讨论的朝代。从某些角度来看,它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。在经济方面,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超同时期的英国,甚至达到其数倍之多。而在政治制度上,宋朝也展现出明显的先进性。

从工业角度来看,宋朝的金属冶炼和造船业都相当先进,就连最不起眼的商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,甚至还出现了纸币。可以说,除了军队和士兵的战斗力稍显不足外,宋朝在其他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。

在那个时代,天下群雄割据,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。可惜宋朝偏偏在这方面底气不足,军队实力一直是个短板。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,所以他特别害怕别人有样学样。为了防患于未然,他不但用"杯酒释兵权"解除了大将们的武装,还长期压制军队的发展,生怕重蹈覆辙。

结果,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,竟然被一群游牧民族给欺负了。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皇帝太不中用。宋徽宗和宋钦宗治理国家的无能,被金国一眼看穿。和北宋初次联手后,金国就动了攻打他们的念头。

没过多久,金国军队就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北宋的都城。实际上,金国此时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,于是决定让部队原地休整,顺便试探性地提出和谈。北宋皇帝早就盼着战事平息,能过上太平日子,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金国的议和请求。

这个选择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平静,却助长了金国的侵略欲望。宋徽宗的皇位还没坐热,金国的军队又一次打来。这次他们不再试探,直接点名要皇帝亲自去谈判。宋徽宗还傻乎乎地以为这样能保住和平,结果一过去就被对方抓了起来。

北宋朝廷还是不愿用武力挽回颜面,依旧选择和谈来化解矛盾。然而,对方这次提出要钦宗亲自带着承诺赔偿的牛羊等物资到场签订协议,还声称可以同时释放两位皇帝。天真无知的钦宗又一次轻信了对方的承诺,结果不仅他自己被扣押,连带着另一位皇帝也落入敌手,最终导致北宋彻底覆灭。

北宋灭亡之际,不仅两位皇帝被俘,金兵更抓住朝廷群龙无首的机会,迅速攻占都城。众多皇室成员被掳走,城中所有值钱的财物也被抢掠一空。这场灾难标志着宋朝皇室悲惨命运的开端。

在漂泊数日后,这批宋朝的俘虏被押送到了金国。曾经高高在上的宋朝贵族,如今地位一落千丈,遭受了种种羞辱。他们被迫行牵羊礼,女眷被贩卖到洗衣房做苦工,两位皇帝更是被赐予了“昏德公”这一极具侮辱性的封号。面对如此巨大的屈辱,不少贵族无法承受,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“靖康之耻”是宋朝历史上的一大污点,影响深远。即使后来赵构建立了南宋,那种恐慌和不安依然挥之不去,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,仿佛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恐慌。

【挥之不去的阴影及后果】

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,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个显著特征:皇室子嗣稀少。在古代,人们特别看重家族延续和血统纯正,尤其是帝王之家,皇位继承从来都是头等大事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然而,宋朝的特殊状况却迫使人们不得不暂时放下对血统的执着。

就拿宋朝的几位皇帝来说,宋仁宗、宋高宗、宋宁宗和宋理宗,他们的子孙都因不同原因相继离世,导致皇室几乎断了香火。面对这种局面,他们别无选择,只能通过收养孩子来延续赵家的血脉。至于血统是否纯正,也只能将就着不管了。

这种不得已的血统不纯继承往往会带来一连串麻烦和冲突,甚至可能引发持久的政治动荡。宋宁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1120年,宋宁宗唯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儿子赵询去世了。考虑到皇帝当时的身体状况,收养一个孩子来继承皇位已经成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。

经过仔细挑选,赵竑凭借出色的表现被立为太子。不过,他和当朝丞相史弥远关系紧张。那时候丞相权力很大,连皇帝都要让他三分。作为太子,赵竑和丞相之间的这种矛盾确实让人头疼。

史弥远似乎对赵竑的继承身份心存疑虑,总是找机会打压他,还悄悄支持别的候选人想顶替他。在这场牵涉众多人的权力斗争中,赵竑逐渐失势,最终被调到了湖州。这件事在南宋朝廷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
太子赵询一死,朝廷上下本就动荡不安,史弥远的所作所为更是让大臣们提心吊胆。眼下最重要的事,就是赶紧选出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。于是,景献太子成了史弥远的新目标,他也开始为这个继承人铺平道路,排除各种障碍。

史弥远的操作促成了赵思正和赵竑两位皇子改名的结果。他这么做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有历史依据的。在宋朝,仁宗和高宗两位皇帝也曾面临过选立太子的难题。由于他们选择的方式不同,一个选了直系后代,另一个则选了旁系亲属。

史弥远心里清楚,如果按仁宗的标准选人,赵竑肯定是唯一的选择。但他绝不能接受这种结果,因为两人之间的恩怨太深,一旦赵竑上位,自己很可能性命难保。

【突如其来的四十年】

在史弥远的推动下,朝廷决定采用宋孝宗时期的办法来挑选新皇子,这个过程跟现在的面试差不多。具体做法是,先把所有候选人集中到土地庙里,等他们肚子饿了,再派一个人去卖饭,以此来观察他们的表现。

为了考验他们,在走进土地庙时,有人会假装不小心把食物掉到地上。看到这一幕,其他人都在责备,只有宋理宗上前安慰。他这种真诚善良的性格,最终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。不过,事情还没完,史弥远对理宗又做了更深入的试探。

那天史弥远带着赵贵诚去书院参加考试。令人意外的是,赵贵诚没按规矩答题,而是提笔就写了"朕闻上古"四个字。在场的人都看呆了,史弥远更是大吃一惊,忍不住喊道:"这简直是天意!"

史弥远觉得,一般人根本写不出那四个字,可赵贵诚却偏偏写出来了。这让史弥远认定他有帝王之相,更加坚定了支持他的决心。因为在史弥远看来,赵贵诚本不该写出这四个字,原因有两个。

首先,他家庭条件很差,父亲早逝,母亲改嫁,从小就像个没爹没妈的孩子。他没上过学,没什么文化,孝顺大概是他身上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优点。

赵贵诚写的这四个字,原本来自唐玄宗的《孝经》,宋孝宗也非常推崇这本书。史弥远觉得,赵贵诚的“孝”字仿佛重现了当年皇帝的风范,这正是天命的体现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史弥远趁着宁宗病重,早早选好了接班人。虽然宁宗一直坚持让赵竑接班,直到最后都没改变主意,可惜事与愿违,力不从心。他刚去世,赵贵诚就改名为赵昀,登上了皇位。

就这样,南宋的皇位落在了一个出身卑微、血统不纯的人手里。赵呁在史弥远的掌控下度过了十多年,早年因性格软弱一直被对方操纵。直到史弥远去世后,赵呁才真正展现了自己的才能,勤勉治国,最终在位四十一年,成就了一番事业。